安卓APP下载
苹果APP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当知识产权邂逅金融,资本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沸腾。2016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下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年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1800亿元的指标,并强调要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然而,客观存在的疑问也在不断发酵:知识产权是否需要通过质押融资进行变现?以质押融资为代表的知识产权金融业务真的是下一个“风口”亦或仅仅是概念性规划?日前,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敲开了中知在线董事长丁坚的办公室大门,来听这位接触知识产权金融业务10余年的“大咖”聊聊这个当下与无数创业创新者最紧密相连的话题。
记者: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金融工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业务,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丁坚:大体上来说,我们可以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在2008年以前,我国以无形资产出质进行贷款融资的情况还不多见。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愈发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开始派生出早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这种探索和发展是早于国家全面推行相关政策措施的。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和思考,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目前已形成了千亿元级别的市场。如今,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形成叠加效应,除《规划》提出的1800亿元指标外,令我们倍感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指出,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李克强总理也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将推广专利权质押等融资模式。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商业化运营的核心和保障,可以预见,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将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后进入蓬勃发展期,实现常态化发展。
记者:在总体向好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面临着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在您看来,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有哪些“痛点”?
丁坚:在谈到“痛点”之前我们可以先深入探究一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核心理念。作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要解决的核心任务应该是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贷款融资难题,相比大型央企或上市公司,前者在传统金融机构处的信用度还不够高、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阻碍了其转型升级的路径。所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做的核心工作不是为大企业“锦上添花”,而是要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由此,结合近年来我国相关工作的实践,也可以总结出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三个主要“痛点”,就是估值难、风控难、处置难。进一步说,估值难,难在评估机构执业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还存在短板,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相继发布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和指导意见后,应该说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准则体系已日臻成熟,这一“痛点”大有减缓之势;风控难,难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恪守其传统风控体系的严苛要求,或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避而远之,或在开展相关业务时多以传统担保方式为主、知识产权质押方式为辅的“退而求其次”的模式进行;而处置难则是最根源的问题所在,其难在权利人获得知识产权的目的通常为获取超额收益而非运营处置,这使得评估机构对其处置路径和价值估计的判断常与银行的风控需求相悖。
记者:由此看来,打通这三个“痛点”应是实现中央提出的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实现普遍化、常态化和规模化的关键。那么,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如何切中这些“痛点”呢?
丁坚:要想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普遍化、常态化和规模化,其关键也在“三化”,即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产品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实现产品化,就是评估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都应围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风控、处置等环节相应地研发推出机制固定的服务产品,实现质押融资的商业化运营;实现市场化,就是要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通过政策措施的推动,逐步实现市场要素主导,使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各方都有盈利的空间;实现多元化,就是要围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核心业务不断完善内涵和外延,推出更多关联服务产品,让投资、评估、代理和法务等不同类型的机构都能够介入,营造多方介入、风险共担的良好生态环境。
记者:质押融资的目的在于推动知识产权变现,但我们也看到,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轻松依靠知识产权金融手段实现变现,企业在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推动质押融资等工作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丁坚:就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阶段,其对应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也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以专利为例,初创型企业其专利布局都还未成型,更惶论变现。从确定专利布局战略,到研发产生高价值专利,再到推动专利变现,可以说,让专利与金融结合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是要步步为营、逐渐走向成熟的。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评估、代理和法务等不同类型的中介服务机构有广阔的“大展拳脚”的空间,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制定专利战略、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培育高价值专利、构建专利池等工作,最终帮助企业获得依靠知识产权金融手段实现变现的能力。由此,整个行业也将打造出一条全流程、综合性的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的生态链。
记者:那么,在当前的“互联网+”风潮下,打造这样一条生态链,是否有必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呢?
丁坚: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打造一条“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的生态链,是整个知识产权行业必须要走的关键一步。以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为例,传统工作模式下,从接获业务订单到展开尽职调查,经过实地对接,再到建立评估模型直至撰写评估报告,冗长的工作链条使得服务慢、效益慢、对接慢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通过“互联网+”打造线上评估系统,则可以大大缩短上述工作的用时,解决未来可能困扰评估机构发展的致命短板问题。目前,业界多家机构都在着力打造“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的平台,中金浩也在“中知在线”上推出了以评估系统为核心的产品“知贷宝”。这样的平台,将囊括多种模块,力争让客户对接、资料传输、对接评估系统、收集财务资料、评估分析等全部流程线上完成。这样的探索也印证了“互联网+知识产权金融”这一理念的必要性,依托这样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可以概括为“让科技更懂金融”“让知识产权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