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APP下载
苹果APP下载
大多数时候,深居内陆的成都留给外媒的印象是感性的——无论是眼花缭乱的美食,还是懵懂可爱的熊猫,但一篇被大量转载的外媒报道却展示出“天府之国”的另一张“名片”。
“投资成都,是欧洲应该抓住的机会。”调研了大半个中国之后,欧洲通讯社记者向43个国家推介成都,“成都是中国投资风险最低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对很多时候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外媒来说,这一次他们给成都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工作点了个大大的赞。
问题在于,他们看到了什么?断言成都人“做得最好”的依据从何而来?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是什么让向来“稳扎稳打”的成都人当起了改革的先行者?
四大国家级“示范”牌子落地:
成都迎来“收获季”
“金九银十”是农业上的收获季,成都市知识产权局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一方面,国内各兄弟省市参观调研者不断深入这片1.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探究竟,试图弄明白一个问题,“一个西部城市拿下四块国家级示范牌子,他们到底咋干的?”另一方面,在9月15日成都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大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一行以“莅临考察”的形式为“成都经验”点赞。
国家知识产权局对“成都典型”的叫好,不仅仅停留在“点赞”上,更带来了“政策大礼”——9月15日当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副司长赵梅生对外宣布了一件批复函,“同意批复成都市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创建周期为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
对成都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卢铁城来说,这不是今年成都知识产权工作获得的唯一荣誉。
之前,成都已成为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和全国唯一的放宽专利代理准入条件改革试点城市;西部唯一的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也布局成都。此外,成都还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四川大学、郫都区、中国电信(成都)入选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成都成为首批唯一具有校地企三类示范基地的副省级城市。成都的“双创”工作获得国务院表扬,总理亲临郫都区菁蓉镇、四川大学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支撑国家级荣誉的数字更加有说服力。2016年,成都市专利申请量达98251件,同增26.7%;发明专利申请量达39500件,同增32.1%……
如果说数字是枯燥的,那么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案例却无比鲜活、生动。
专利撑起“标杆企业”:
蓉企逐鹿市场,专利保护先行
以改善患者视力为卖点的“朗沐”产品是成都康弘制药历时十年、耗资数亿研发的原创一类生物新药。借助这一拳头产品,康弘药业成为国内创新药企示范标本,自身业绩也颇为亮眼。
“‘朗沐’的核心技术为多个发明专利、大量技术秘密进行了综合保护,其中的部分专利已在多个国家获得授权。”康弘药业总裁郝晓锋坦言,“康弘药业将继续保持领先,势必以专利保护等综合知识产权优势,抢滩海外市场。”郝晓锋说。
与康弘药业一样,勤智数码也尝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甜头”。
从2009年的净利润100万到2011年的1000万再到今天的数亿元,勤智数码的盈利飞跃让很多传统企业望尘莫及。它如何在竞争激烈的IT业中脱颖而出?
勤智数码董事长廖昕的答案是,注重知识产权培育和企业运营发展相辅相成。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拥有62项专利,而且还有150多项专利在申请中。在大数据技术方面,勤智数码组建了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精英研发团队,一直在研究创新。
今年年初,勤智数码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2016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全国范围内一同获此殊荣的企业还有小米、京东等623个公司。这是对其自主创新和专利保护的高度肯定。
实际上,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后,成都市出现了不少像康弘药业、勤智数码一样的专利明星企业。
越来越多的成都科技企业意识到先行布局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而知识产权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突出重围,推动更多专利“变现”。
“名、利双收”的专利:
一纸专利能贷款也能引来投资
尽管凭借技术实力中标了1500万元的合同,但成都锦兴绿源环保科技公司却因资金链紧张而陷入窘境,无法按计划投产。公司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向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提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申请,最终,以5项核心专利做质押,企业如愿获得银行贷款。
好事刚刚开始。这家年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因为专利“意外”地获得了3家创投机构3600万元的风险投资。
一纸专利也能贷款,甚至能获得风投青睐?拉直问号的力量,源于成都知识产权工作的一次创新。
“其实,成都探索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体系,并非简单地由担保基金为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担保。” 成都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政府引导、银企互动、投贷联动”为特色的成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引入风险投资、引入知名律所、建立贷款担保风险综合防控体系,正成为“成都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前,成都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试图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创新主体融资困难问题。以锦兴绿源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的成功融资,为示范城市的努力和效果做了注解。
实际上,无论是银行还是风投,他们的眼光是独到的。像上文提到的锦兴绿源之所以拿到贷款和投资,很大程度上因为该企业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浆造纸漂白专用二氧化氯制备系统装置。在环保的风口上,这是实打实市场急需的环保设备。
在成都市大量“名利双收”的专利案例中,锦兴绿源像一个标本,反映出该市专利质量“日新月异”地提升。按照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同比增长11%,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17.6件,比去年增长10%。
可以说,经过长期的不懈推动和创造性工作,成都市做到了专利“量与质”的比翼齐飞。
专利保险带来“完美方案”:
有人、有钱理直气壮维护正当权益
像大多数科技型企业负责人一样,四川极企科技公司创始人何铮有一个烦恼:被侵权之后维权成本太高。
“我们先后申请了发明、实用新型等10余项专利,但一旦真正遇到技术专利被盗用的情况,由于维权需要投入资金聘请专业律师、专利的实际价值难以准确衡量等多方面原因,我们很难有能力和资金去维护正当权益。”何铮的烦恼也是大多数专利拥有者的担心。
由于专利侵权的诉讼周期长,而企业自身保护意识普遍薄弱,因此在遇到侵权时,企业往往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企业往往担心在获得赔偿前是否能够支付诉讼费用,以及在支付诉讼费用后仍然有可能败诉。尤其是中小企业,在遇到这种情况后由于难以承担这些风险,有可能只好放弃诉讼维权,甚至直接放弃专利权。
不过现在,何铮的烦恼已经不复存在了。去年,成都成为全国9个开展专利保险示范的地区和单位之一,此后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出台——最大的看点是引入专利保险机制。一旦专利侵权事件发生,投保企业就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
有了专利保险的“撑腰”,成都市专利申请量实现了井喷。按照成都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去年成都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
支撑这一靓丽数据的力量,源自四川省、成都市对专利保险的大力支持。比如成都对经认定的投保专利执行保险的企业,将按照实际支出保费的60%予以补贴,对于其他一般引导类险种,首年补贴40%,以后年度按照20%给予补贴。
“从国家再到四川省、成都市,对于科技保险都给予了很大的政策优惠。这促使企业申请专利积极性高涨。”成都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现出乐观态度,“专利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大有可为。”
未来,打造15个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以两年为培育期,引导企业开展专利导航研究院,着力打造10个以上千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对此,他们很有信心。(新华网)